观国之光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周易·观卦·爻辞》
2003年10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5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说:“古往今来,旅游一直是人们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强健体魄的美好追求。在古代,中国先哲们就提出了‘观国之光’的思想,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名山大川,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
“观国之光”的说法出自《周易》中的观卦爻辞,“观”是观察的意思,“光”,指的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是说运用观光他国的方法,最终达到借鉴的效果。可见,中国古代观国之光的概念带有很大的人文内涵,在历史上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我们讲观光,其意义指向与旅游一词相近,指的是观瞻一个国家或地区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光辉灿烂的人文景观。观国之光,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旅游观念。
说起“旅游”这个词汇,它在中国古代早期是分开来讲的,即“旅”与“游”互不相涉。关于“旅”,《周易》中有旅卦,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旅”字是这样说的:“旅旅游观念从早期观国之光的注重人文风俗的考察到偏向游玩消遣的用意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士人喜欢寄情山水,借山水之游以远离政治险恶,从而乐以忘忧。唐宋以后,士人们开始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自觉地外出游历,欣赏各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人文风俗与民风民情,借此陶冶自己的情操,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以期广结良朋,胸怀天下从而治国平天下。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旅游观念怎样变更,其中都包含有观国之光的积极成分在内。
观国之光作为中国早期的旅游观念,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与民众的人文教育中曾经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今天,各地区都在发展旅游经济,如果注重发挥旅游中的观光效应,将本地的自然风貌与民风民俗相结合,无疑会提升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温家宝总理引用中国古代先哲观国之光的旅游思想,借以阐明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是非常妥帖的。在新的时期,深入发掘中国的旅游资源,倡导观国之光的旅游理念,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